2021生物與生態觀點下的中華飲食文化
「食物研究」近來已朝跨學科與跨領域發展,舉凡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生態學與文化研究等領域,均以「食物」作為媒介進行研究,同時也產生許多傑出的研究成果。在「中華飲食文化」的範疇,過去多從歷史學與人類學角度進行研究,討論議題包括儀式、烹飪技術、飲食變遷與族群認同等,已累積豐碩研究成果。然而,隨著研究領域的深化以及議題的多元發展,我們需要援引新的研究方法與觀點進行「中華飲食文化」的研究。就此,「生物學」與「生態學」提供我們一個重要的思維與取徑。
生物學探索生命與成長的內涵,啟發我們思考食物生產的過程以及與土地的連結關係。食物不僅是物,亦是生命,且是生命的基礎。生物學的發展是對生命形態進行分類,讓繽紛的生命各從其類,生物多樣造就了食物文化的多元面貌,提供了本研討會的思索進路。此外,本研討會強調與生態觀念的連結。生態學的希臘原文是「探索家園的學問」,而生態學基本概念的食物網,就是建構在吃的關係連結出來的家園所建造的網絡。
跟一般我們對吃的想像比較不同的是,生態學想要提出的並非完全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其次,生態學關照的是一個物物相關的整體論思維。面對當前氣候變遷的食物安全以及新冠病毒、野味與生態環境破壞關係等的全球危機衝擊下,生態學視野底下關於食物以及吃的主題,提供了一個生命與環境彼此依賴的重要切入點。
在中華飲食發展過程中,農業議題舉足輕重,過去多以「漢人中心觀點」討論歷代中國農書,甚少從邊陲以及非漢人的視角考察農書內容。此外,過去農書研究多從統治者觀點出發,較少注意農書中關於技術、動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性連結。其次,環境變遷與飲食文化息息相關,糧食的生產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所導致的食物安全議題,已是全球注目的課題。近來受益於地理資訊系統與資料庫建置,我們可以深入分析環境變遷與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飢荒、收成與糧食政策等。食物的分配涉及公平與正義的層面,所以公平貿易與食物主權等社會倡議平台亦因為氣候變遷的衝擊而更顯重要。
第三,食物背後的生態社會系統也是重要的主題,近年來日本的「里山倡議」以及全球關注的「食物里程」等概念,都觸及食物生產背後的其他如農林漁牧等產業,特別是生產者、運輸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第四,除了食物的歷史研究,我們也關注現代社會的食物變遷,例如「基因改造食品」牽涉到食物安全等議題。第五,相對於二十世紀以美國為主的「速食主義」,我們也反省人類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例如透過「慢食運動」強調環境保護、環境友善與健康養生的重要性。
此外,我們也期待看到新的食物研究者以影像、聲音等紀錄片凸顯社會議題以及發揚飲食文化。更重要的是,這些新的多元媒體如何投入生態與食農教育的推廣與提升,成為帶動社會進步、提高民眾福祉以及健康的重要助力。
基於上述說明,此次會議主題將從「生物學」與「生態學」角度討論中華飲食文化,我們徵求下列相關議題的研究,包括:
1.傳統農書對現代農法的啟示
2.氣候變遷與飲食文化的因應
3.食物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保育
4.電子及生物工程與無汙染蔬果栽培
5.農林漁牧跨資源的整合系統
6.環境關懷與原住民知識的實踐
7.生態健康與慢食/食療
8.自然農法與市集/紀錄片